Informações:
Sinopse
- Vllsxx666 ? ! 1472 1529
Episódios
-
212-心安理得就是良知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08/04/2019 Duração: 15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 问心无愧、心安理得处就是良知,但需要时时省察,人是很善于欺骗自己的,用理由包装欲望的目的。放纵自己的欲望,为自己的欲望找根据,就是认贼作子。心安的标准要做到事理圆满,放手的时候如果无法心安,前面的心安就都是假的。本讲原文:【七】问:“据人心所知,多有误欲作理,认贼作子处。何处乃见良知?”先生曰:“尔以为何如?”曰:“心所安处,才是良知。”曰:“固是,但要省察,恐有非所安而安者。” 【八】先生自南都以来,凡示学者,皆令存天理、去人欲,以为本。有问所谓,则令自求之,未尝指天理为何如也。黄冈郭善甫挈(qiè)其徒良吉,走越受学,途中相与辨论未合。既至,质之先生。先生方寓楼饘(zhān),不答所问,第目摄良吉者再,指所饘盂,语曰:“此盂中下乃能盛此饘(zhān),此案下乃能载此盂,此楼下乃能载此案,地又下乃能载此楼。惟下乃大也。”
-
211-致知便是存心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15/03/2019 Duração: 09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关于“尊德性”和“道问学”。一切“道问学”功夫,皆是来圆满自己的德性,故为一事;若离却德性空为“道问学”功夫,便为义袭之举。良知不分动静,动静间存养,亦是“道问学”功夫。本讲原文:【五】南逢吉曰:“吉尝以《答徐成之书》请问。先生曰:‘此书于格致诚正,及尊德性而道问学处说得尚支离。盖当时亦就二君所见者将就调停说过。细详文义,然犹未免分为两事也。’尝见一友问云:‘朱子以存心致知为二事。今以道问学为尊德性之功,作一事如何?’先生曰‘天命于我谓之性,我得此性谓之德。今要尊我之德性,须是道问学。如要尊孝之德性,便须学问个孝;尊弟之德性,便须学问个弟。学问个孝,便是尊孝之德性;学问个弟,便是尊弟之德性。不是尊德性之外,别有道问学之功;道问学之外,别有尊德性之事也。心之明觉处谓之知,知之存主处谓之心,原非有二物。存心便是致知,致知便是存心,亦非有二事。’曰:‘存心恐是静养意,与道问学不同。’曰:‘就是静中存养,还谓之学否?若亦谓之学,亦即是道问学矣。观者宜以此意求之。’”【六】先生曰:“舜不遇瞽瞍,则处瞽瞍之物无由格;不遇象,则处象之物无由格。周公不遇流言忧惧,则流言忧惧之物无由格。故凡动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者,正吾圣门致知格物之学,正不宜轻易放过,失此好光阴也。知此则夷狄患难,将无入不自得矣。”
-
210-乡愿和狂者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12/03/2019 Duração: 13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 本讲简介: 狂者心性较为纯良,略加剪裁,便可入圣人之道;狷者虽不进取,却能守成,也不失为孔子赞许之人;乡愿却是同乎流俗污世,虽众人皆称是好人,却毫无原则,不可入圣人之道。乡愿只是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圣人之道,入圣人之道的方法很简单,就是直接观照心体,恢复良知而已。本讲原文:【四】薛尚谦、邹谦之、马子莘、王汝止侍坐,请问乡愿、狂者之辨。曰:“乡愿以忠信廉洁见取于君子,以同流合污无忤于小人,故非之无举,刺之无刺。然究其心,乃知忠信廉洁所以媚君子也,同流合污所以媚小人也。其心已破坏矣,故不可与入尧舜之道。狂者志存古人,一切纷嚣俗染不足以累其心,真有凤凰于千仞之意,一克念,即圣人矣。惟不克念,故洞略事情,而行常不掩。惟行不掩,故心尚未坏而庶可与裁。”曰:“乡愿何以断其媚也?”曰:“自其讥狂狷知之。曰:‘何为踽踽(jǔ)凉凉?生斯世也,为斯世也,善斯可矣。’故其所为,皆色取不疑,所以谓之似。然三代以下,士之取盛名于时者,不过得乡愿之似而已。究其忠信廉洁,或未免致疑于妻子也。虽欲纯乎乡愿,亦未易得。而况圣人之道乎!”曰:“狂狷为孔子所思,然至乎传道,不及琴张辈,而传习曾子,岂曾子乃狂狷乎?”曰:“不然。琴张辈,狂者之禀也。虽有所得,终止于狂。曾子,中行之禀也,故能悟入圣人之道。”
-
208-跋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08/03/2019 Duração: 11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钱德洪为《传习录》下篇做的跋本讲原文:嘉靖戊子冬,德洪与王汝中奔师丧至广信,讣告同门,约三年收录遗言。继后同门各以所记见遗,洪择其切于问正者,合所私录,得若干条。居吴时,将与《文录》并刻矣,适以忧去,未遂。当是时也,四方讲学日众,师门宗旨既明,若无事于赘刻者,故不复营念。去年,同门曾子才汉得洪手抄,复傍为采辑,名曰《遗言》,以刻行于荆。洪读之,觉当时采录未精,乃为删其重复,削去芜蔓,存其三分之一,名曰《传习续录》,复刻于宁国之水西精舍。今年夏,洪来游蕲,沈君思畏曰:“师门之教久行于四方,而独未及于蕲。蕲之士得读《遗言》,若亲炙夫子之教,指见良知,若重睹日月之光。惟恐传习之不博,而未以重复之为繁也。请裒其所逸者增刻之,若何?”洪曰然。师门致知格物之旨,开示来学,学者躬修默悟,不敢以知解承,而惟以实体得。故吾师终日言是而不惮其烦,学者终日听是而不厌其数。盖指示专一,则体悟日精,几迎于言前,神发于言外,感遇之诚也。今吾师之没未及三纪,而格言微旨渐觉沦晦,岂非吾党身践之不力、多言有以病之耶?学者之趋不一,师门之教不宣也。乃复取逸稿,采其语之不背者,得一卷。其余影响不真,与《文录》既载者,皆削之。并易中卷为问答语,以付黄梅尹张君增刻之。庶几读者不以知解承而惟以实体得,则无疑于是录矣。嘉靖丙辰夏四月门人钱德洪拜书于蕲之崇正书院
-
209-私欲如豪奴悍婢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08/03/2019 Duração: 10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原文:【一】千古圣人只有这些子。又曰:“人生一世,惟有这件事。”【二】先生曰:“良知犹主人翁,私欲犹豪奴悍婢。主人翁沉疴(kē)在床,奴婢便敢擅作威福,家不可以言齐矣。若主人翁服药治病,渐渐痊可,略知检束,奴婢亦自渐听指挥。及沉疴脱体,起来摆布,谁敢有不受约束者哉?良知昏迷,众欲乱行;良知精明,众欲消化,亦犹是也。”【三】先生曰:“合着本体的,是工夫;做得工夫的,方识本体。”良知犹主人翁,私欲犹豪奴悍婢。”主人翁生重病在床,奴婢便敢擅作威福,等到主人翁服药治病,渐渐有能力管事,奴婢就不敢太嚣张,慢慢就听指挥了。待到主人翁彻底痊愈,开始重新主事,豪奴悍婢谁敢不听指挥呢?
-
207-良知即是‘易’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29/01/2019 Duração: 12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《易经》充斥所有空间,就在方寸之间,不可远离,不可不读,讲的“道”,形式变化多端,充满整个宇宙,上下无常,刚柔相互变动,对这些变化,都不可把它看死;若看成是固定不变的,那就大错特错了,必须要把这一根本规律看成是不断变化的,它根据不同的时期,不同的地点与条件,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与作用。只有这样理解,才算是把握住《易经》的真髓。本讲原文:【320】又曰:“此道至简至易的,亦至精至微的。孔子曰:‘其如示诸掌乎。’且人于掌何日不见?及至问他掌中多少文理,却便不知。即如我‘良知’二字,一讲便明,谁不知得?若欲的见良知,却谁能见得?”问曰:“此知恐是无方体的,最难捉摸。”先生曰:“良知即是《易》‘其为道也屡迁,变动不居,周流六虚,上下无常,刚柔相易,不可为典要,惟变所适’。此知如何捉摸得?见得透时便是圣人。”【321】问:“孔子曰:‘回也,非助我者也。’是圣人果以相助望门弟子否?”先生曰:“亦是实话。此道本无穷尽,问难愈多,则精微愈显。圣人之言本自周遍,但有问难的人胸中窒碍,圣人被他一难,发挥得愈加精神。若颜子闻一知十,胸中了然,如何得问难?故圣人亦寂然不动,无所发挥,故曰‘非助’。”【322】邹谦之尝语德洪曰:“舒国裳曾持一张纸,请先生写‘拱把之桐梓’一章。先生悬笔为书,到‘至于身,而不知所以养之者’,顾而笑曰:‘国裳读书中过状元来,岂诚不知身之所以当养?还须诵此以求警。’一时在侍诸友皆惕然。”
-
206-人生大病一个‘傲’字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25/01/2019 Duração: 17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阳明先生的学生,都是有思想的社会精英,精英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恃才傲物,难免会飘飘然。所以,这个“傲”字真的是深入许多人的骨髓,不得不对其痛下克治之功。本讲原文:【317】先生起行征思、田,德洪与汝中追送严滩。汝中举佛家实相、幻相之说。先生曰:“有心俱是实,无心俱是幻;无心俱是实,有心俱是幻。”汝中曰:“有心俱是实,无心俱是幻,是本体上说工夫;无心俱是实,有心俱是幻,是功夫上说本体。”先生然其言。洪于是时尚未了达,数年用功,始信本体功夫合一。但先生是时因问偶谈,若吾儒指点人处,不必借此立言耳。”【318】尝见先生送二三耆宿出门,退坐于中轩,若有忧色。德洪趋进请问。先生曰:“顷与诸老论及此学,真圆凿方枘。此道坦如道路,世儒往往自加荒塞,终身陷荆棘之场而不悔,吾不知其何说也!”德洪退,谓朋友曰:“先生诲人不择衰朽,仁人悯物之心也。”【319】先生曰:“人生大病,只是一‘傲’字。为子而傲必不孝,为臣而傲必不忠,为父而傲必不慈,为友而傲必不信。故象与丹朱俱不肖,亦只一‘傲’字,便结果了此生。诸君常要体此。人心本是天然之理,精精明明,无纤介染着,只是一‘无我’而已。胸中切不可‘有’,‘有’即‘傲’也。古先圣人许多好处,也只是‘无我’而已。‘无我’自能谦,谦者众善之基,傲者众恶之魁。”
-
205-万物同体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27/12/2018 Duração: 09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这一段是对“心即理”概念最深入的解释。天地宇宙,自然是亘古以来永存着的,如果知觉的主体——人不存在了,天地宇宙对这个人就没有任何意义了。天地间诸事诸物只有人参与进来后,才能谈其对于人的意义。本讲原文:【316】问:“人心与物同体,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,所以谓之同体。若于人便异体了,禽兽草木益远矣。而何谓之同体?”先生曰:“你只在感应之几上看,岂但禽兽草木,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,鬼神也与我同体的。”请问。先生曰:“你看这个天地中间,什么是天地的心?”对曰:“尝闻人是天地的心。”曰:“人又甚么教做心?”对曰:“只是一个灵明。”“可知充天塞地中间,只有这个灵明。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。我的灵明,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。天没有我的灵明,谁去仰他高?地没有我的灵明,谁去俯他深?鬼神没有我的灵明,谁去辩他吉凶灾祥?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,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;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,亦没有我的灵明。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,如何与他间隔得?”又问:“天地鬼神万物,千古见在,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?”曰:“今看死的人,他这些精灵游散了,他的天地鬼神万物尚在何处?”
-
204-立命的功夫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25/12/2018 Duração: 16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性善是人的相同之处,人天生就是符合天理的,但每个人各自禀赋。气质不同导致善和恶的表现形式各异这一事实。人不能和自己先天禀赋的气质对着干,而是要努力发扬人人同有的那个“善”。独禀自己的气质,也是自然如此的天理流行。致力于不可为,一定要求各标准答案,实质执着于我见的私欲作怪。本讲原文:【311】先生曰:“诸公在此,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,时时刻刻须是‘一棒一条痕,一掴一掌血’,方能听吾说话,句句得力。若茫茫荡荡度日,譬如一块死肉,打也不知得痛痒,恐终不济事,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,岂不惜哉?”【312】问:“近来妄念也觉少,亦觉不曾着想定要如何用功,不知此是工夫否?”先生曰:“汝且去着实用工,便多这些着想也不妨,久久自会妥帖。若才下得些功,便说效验,何足为恃?”【313】一友自叹:“私意萌时,分明自心知得,只是不能使他即去。”先生曰:“你萌时这一知处,便是你的命根。当下即去消磨,便是立命工夫。”【314】“夫子说‘性相近’,即孟子说‘性善’,不可专在气质上说。若说气质,如刚与柔对,如何相近得?惟‘性善’则同耳。人生初时善原是同的,但刚的习于善则为刚善,习于恶则为刚恶;柔的习于善则为柔善,习于恶则为柔恶。便日相远了。”【315】先生尝语学者曰:“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,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。些子能得几多?满眼便昏天黑地了。”又曰:“这一念不但是私念,便好的念头亦着不得些子。如眼中放些金玉屑,眼亦开不得了。”
-
203-习惯成自然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20/12/2018 Duração: 11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能不能看到手指,这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,而最本质的还是良知所具备的那个看的功能,所以即使在“不睹不闻”的时候,你也要保养好自己心体这个具备“睹”和“闻”的功能,就好像我们不用镜子照物,也需要不停擦拭,令其不被灰尘蒙蔽一样。本讲原文:【309】一友举:“佛家以手指显出,问曰:‘众曾见否?’众曰:‘见之。’复以手指入袖,问曰:‘众还见否?’众曰:‘不见。’佛说:‘还未见性。’此义未明。”先生曰:“手指有见有不见,尔之见性常在。人之心神只在有睹有闻上驰骛,不在不睹不闻上着实用功。盖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,‘戒慎恐惧’是致良知的工夫。学者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,常闻其所不闻,工夫方有个实落处。久久成熟后,则不须着力,不待防检,而真性自不息矣。岂以在外者之闻见为累哉?”【310】问:“先儒谓‘鸢飞鱼跃’与‘必有事焉’,同一活泼泼地?”先生曰:“亦是。天地间活泼泼地,无非此理,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。致良知便是‘必有事’的工夫。此理非惟不可离,实亦不得而离也。无往而非道,无往而非工夫。”
-
202-声色名利的应对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19/12/2018 Duração: 12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吃饭的张三,喝水的张三,睡觉的张三,都是一个张三。没有见性的人拿吃饭、喝水、睡觉来分别拿来说,似乎自己真的看到性了,实质上还是盲人摸象。真正见性的人,会很清楚的知道张三这个人,不因为他做什么,而把他当成不同的人。本讲原文:【305】先生曰:“今之论性者纷纷异同,皆是说性,非见性也。见性者无异同之可言矣。”【306】问:“声、色、货、利,恐良知亦不能无?”先生曰:“固然。但初学用功,却须扫除荡涤,勿使留积,则适然来遇,始不为累,自然顺而应之。良知只在声、色、货、利上用工。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,毫发无蔽,则声、色、货、利之交,无非天则流行矣。”【307】先生曰:“吾与诸公讲‘致知’‘格物’,日日是此,讲一二十年俱是如此。诸君听吾言,实去用功,见吾讲一番,自觉长进一番。否则只作一场话说,虽听之亦何用?”【308】先生曰:“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,常常是感而遂通的。‘未应不是先,已应不是后。’”
-
201-尊德性而道问学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13/12/2018 Duração: 13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“尊德性”只是“道问学”的抽象表述,而“道问学”是“尊德性”的具体展开。所以二者可以认为是同一个东西的两种表达形式。朱熹是把‘尊德性’和‘道问学’作两件的。“致广大”就是致我之良知到事事物物,良知之光普照到生命之旅的每一个角落。“尽精微”自然就是“致广大”的另一种表述,广大的事事物物都被“致”了,细微之处自然被囊括进来。“道中庸”和“极高明”的关系也是如此,人的行为处处合于不偏颇不变易的理之本然,自然就是“极高明”的修为。本讲原文:【302】以方问“尊德性”一条。先生曰:“‘道问学’即所以“尊德性’也。晦翁言:‘子静以‘尊德性’诲人,某教人岂不是‘道问学’处多了些子?’是分‘尊德性’‘道问学’作两件。且如今讲习讨论,下许多工夫,无非只是存此心,不失其德性而已。岂有‘尊德性’只空空去尊,更不去问学,问学只是空空去问学,更与德性无关涉?如此,则不知今之所以讲习讨论者,更学何事!”问“致广大”二句。曰:“‘尽精微’即所以‘致广大’也,‘道中庸’即所以‘极高明’也。盖心之本体自是广大底,人不能‘尽精微’,则便为私欲所蔽,有不胜其小者矣。故能细微曲折无所不尽,则私意不足以蔽之,自无许多障碍遮隔处,如何广大不致?”又问:“精微还是念虑之精微,事理之精微?”曰:“念虑之精微,即事理之精微也。”
-
200-解析“心”意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11/12/2018 Duração: 08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“心”这个字只是先生借代过来的一个名称,并非生理学意义上的心。“心”字只是为了说明人的“知觉”,而知觉这个功能实质上是人和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唯一媒介,人除了用知觉来感知这个世界之外,没有第二种途径可以参与到这个世界中来,从这个意义上看,世界上所有的“理”都必须纳入到“心”才有意义。本讲原文:【302】“心不是一块血肉,凡知觉处便是心。如耳目之知视听,手足之知痛痒,此知觉便是心也。”【303】以方问曰:“先生之说格物,凡《中庸》之‘慎独’及‘集义’‘博约’等说,皆为格物之事?”先生曰:“非也。格物即‘慎独’,即‘戒惧’。至于‘集义’‘博约’,工夫只一般,不是以那数件都做‘格物’底事。”
-
199-夫道,一而已矣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06/12/2018 Duração: 13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这节是阳明的学生对“知行合一”和“心即理”这两个概念进行的极限测试。本讲原文:【301】门人问曰:“知行如何得合一?且如《中庸》言‘博学之’,又说个‘笃行之’,分明知行是两件。”先生曰:“博学只是事事学存此天理,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。”又问:“《易》‘学以聚之’,又言‘仁以行之’,此是如何?”先生曰:“也是如此。事事去学存此天理,则此心更无放失时,故曰‘学以聚之’。然常常学存此天理,更无私欲间断,此即是此心不息处,故曰‘仁以行之’。”又问:“孔子言‘知及之,仁不能守之’,知行却是两个了。”先生曰:“说‘及之’,已是行了,但不能常常行,已为私欲间断,便是‘仁不能守’。”又问:“心即理之说,程子云‘在物为理’,如何谓‘心即理’?”先生曰:“‘在物为理’,‘在’字上当添一‘心’字,此心在物则为理。如此心在事父则为孝、在事君则为忠之类。”先生因谓之曰:“诸君要识得我立言宗旨。我如今说个‘心即理’是如何?只为世人分心与理为二,故便有许多病痛。如五伯攘夷狄、尊周室,都是一个私心,使不当理。人却说他做得当理,只心有未纯,往往悦慕其所为,要来外面做得好看,却与心全不相干。分心与理为二,其流至于伯道之伪而不自知。故我说个‘心即理’,要使知心理是一个,便来心上做工夫,不去袭义于义,便是王道之真。此我立言宗旨。”又问:“圣贤言语许多,如何却要打做一个?”曰:“我不是要打做一个,如曰‘夫道,一而已矣’,又曰‘其为物不二,则其生物不测’,天地圣人皆是一个,如何二得?”
-
198-格竹之谬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04/12/2018 Duração: 13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朱熹格物的方法是行不通的,先生早年和一位姓钱的朋友共同讨论做圣贤需要格天下之物,在亭前格竹子,钱某就从早到晚去格竹子的道理,竭尽了心力,持续了三日,就导致积劳成疾。先生七天也是积劳成疾。于是和钱某相互感叹说圣贤这事儿不是我们做得来的。直到在贵州龙场的蛮荒之地呆了三年,对于格物的说法颇有心得,才知道天下之物本来就没有可以去格的。格物的功夫,只能在身心上去下。本讲原文:【298】先生曰:“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,何曾把他的说去用?我着实曾用来。初年与钱友同论,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,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?因指亭前竹子,令去格看。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,竭其心思,至于三日,便致劳神成疾。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,某因自去穷格,早夜不得其理。到七日,亦以劳思致疾。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,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。及在夷中三年,颇见得此意思,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,其格物之功,只在身心上做。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,便自有担当了。这里意思,却要说与诸公知道。”【299】门人有言,邵端峰论童子不能“格物”,只教以洒扫应对之说。先生曰:“洒扫应对就是一件物。童子良知只到此,便教去洒扫应对,就是致他这一点良知了。又如童子知畏先生长者,此亦是他良知处。故虽嬉戏中,见了先生长者,便去作揖恭敬,是他能格物以致敬师长之良知了。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。”又曰:“我这里言格物,自童子以至圣人,皆是此等工夫。但圣人格物,便更熟得些子,不消费力。如此格物,虽卖柴人亦是做得,虽公卿大夫以至天子,皆是如此做。”【300】或疑知行不合一,以“知之匪艰”二句为问。先生曰:“良知自知,原是容易的。只是不能致那良知,便是‘知之匪艰,行之惟艰’。”
-
197-意诚之本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29/11/2018 Duração: 12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‘致知’是做到意诚的根本。但也不是凭空地去‘致知’,‘致知’要在实事上做具体的‘格物’功夫。《孟子》中说‘人皆可以为尧舜’,原因正在这里。本讲原文:【297】“然诚意之本,又在于致知也。所谓‘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’者,此正是吾心良知处。然知得善,却不依这个良知便做去,知得不善,却不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,则这个良知便遮蔽了,是不能致知也。吾心良知既不得扩充到底,则善虽知好,不能着实好了;恶虽知恶,不能着实恶了,如何得意诚?故致知者,意诚之本也。“然亦不是悬空的致知,致知在实事上格。如意在于为善,便就这件事上去为;意在于去恶,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。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;为善则不善正了,亦是格不正以归于正也。如此,则吾心良知无私欲蔽了,得以致其极,而意之所发,好善去恶,无有不诚矣。诚意工夫实下手处在格物也,若如此格物,人人便做得。‘人皆可以为尧舜’,正在此也。”
-
196-格物正解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27/11/2018 Duração: 14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《大学》中所说的‘身’,就是指耳、眼、口、鼻、四肢。想要修身,就是要眼睛‘非礼勿视’,耳朵‘非礼勿听’,嘴巴‘非礼勿言’,手足四肢‘非礼勿动’,要修这个身,身上又如何下得去功夫呢?心是身的主宰,因此想要修身,先要正其心。善是心的本体,必须就心的发动处才可以用上力气啊。本讲原文:【297】先生曰:“先儒解‘格物’为格天下之物,天下之物如何格得?且谓‘一草一木亦皆有理’,今如何去格?纵格得草木来,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?我解‘格’作‘正’字义,‘物’作‘事’字义。《大学》之所谓‘身’,即耳、目、口、鼻、四肢是也。欲修身,便是要目非礼勿视,耳非礼勿听,口非礼勿言,四肢非礼勿动。要修这个身,身上如何用得功夫?心者身之主宰,目虽视,而所以视者心也;耳虽听,而所以听者心也;口与四肢虽言、动,而所以言、动者心也。故欲修身,在于体当自家心体,常令廓然大公,无有些子不正处。主宰一正,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,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,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、动,此便是修身在正其心。“然至善者,心之本体也,心之本体那有不善?如今要正心,本体上何处用得工?必就心之发动处才可着力也。心之发动不能无不善,故须就此处着力,便是在诚意。如一念发在好善上,便实实落落去好善;一念发在恶恶上,便实实落落去恶恶。意之所发既无不诚,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?故欲正其心在诚意。工夫到诚意始有着落处。
-
195-思就是学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20/11/2018 Duração: 15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随时随地把天理显现于事上就是博学,承载天理的载体就是文,天地万物的样貌是文,文字同样是承载天理之物本讲原文:【295】先生初归越时,朋友踪迹尚寥落,既后四方来游者日进。癸未年以后,环先生而居者比屋,如天妃、光相诸刹,每当一室,常合食者数十人,夜无卧处,更相就席,歌声彻昏旦。南镇、禹穴、阳明洞诸山远近寺刹,徙足所到,无非同志游寓所在。先生每临讲座,前后左右环坐而听者,常不下数百人。送往迎来,月无虚日。至有在侍更岁,不能遍记其姓名者。每临别,先生常叹曰:“君等虽别,不出天地间,苟同此志,吾亦可以忘形似矣。”诸生每听讲出门,未尝不跳跃称快。尝闻之同门先辈曰:“南都以前,朋友从游者虽众,未有如在越之盛者。”此虽讲学日久,孚信渐博,要亦先生之学日进,感召之机申变无方,亦自有不同也。【296】以后黄以方录。黄以方问:“‘博学于文’为随事学存此天理,然则谓‘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’,其说似不相合。”先生曰:“《诗》《书》六艺皆是天理之发见,文字都包在其中。考之《诗》《书》六艺,皆所以学存此天理也,不特发见于事为者方为文耳。‘余力学文’亦只‘博学于文’中事。”或问“学而不思”二句。曰:“此亦有为而言,其实思即学也,学有所疑,便须思之。‘思而不学’者,盖有此等人,只悬空去思,要想出一个道理,却不在身心上实用其力,以学存此天理。思与学作两事做,故有‘罔’与‘殆’之病。其实思只是思其所学,原非两事也。”
-
194-天泉证道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16/11/2018 Duração: 14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第二句中说的“善”和“恶”,不是继承了第一句中的“善”和“恶”的意思,而是将第一句中的“无善无恶”作为一个标的物,将依循这个标的物的划归为了“善”,将偏离于这个标的物的划归为了“恶”。意如果依循心的本体而动,就是“善”意,由于“气拘物蔽”等原因,并不是每一个“意”的产生都可以依据本体而动,一旦在本体的基础上产生了过或者不及的意,这个“意”就是恶的。本讲原文:【294】丁亥年九月,先生起复征思田。将命行时,德洪与汝中论学。汝中举先生教言曰:“无善无恶是心之体,有善有恶是意之动。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德洪曰:“此意如何?”汝中曰:“此恐未是究竟话头。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,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,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,物亦是无善无恶的物矣。若说意有善恶,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。”德洪曰:“心体是天命之性,原是无善无恶的。但人有习心,意念上见有善恶在。格、致、诚、正、修,此正是复那性体功夫。若原无善恶,功夫亦不消说矣。”是夕侍坐天泉桥,各举请正。先生曰:“我今将行,正要你们来讲破此意。二君之见,正好相资为用,不可各执一边。我这里接人,原有此二种:利根之人,直从本原上悟入,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,原是个‘未发之中’,利根之人一悟本体,即是功夫,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;其次不免有习心在,本体受蔽,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,功夫熟后,渣滓去得尽时,本体亦明尽了。汝中之见,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;德洪之见,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。二君相取为用,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。若各执一边,跟前便有失人,便于道体各有未尽。”既而曰:“以后与朋友讲学,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:‘无善无恶是心之体,有善有恶是意之动。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’只依我这话头,随人指点,自没病痛,此原是彻上彻下功夫。利根之人,世亦难遇。本体功夫一悟尽透,此颜子、明道所不敢承当,岂可轻易望人?人有习心,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,只去悬空想个本体,一切事为俱不着实,不过养成一个虚寂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,不可不早说破。”是日德洪、汝中俱有省。
-
193-因材施教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30/10/2018 Duração: 16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君子之风:道德学问越高深的人,越是虚怀若谷,越是谦虚谨慎,越是脾气超好。这几乎成了古今中外的一条定律。阳明先生以曾子的这番话比喻邹谦之的为人气度,评价是相当高的。本讲原文:【292】先生锻炼人处,一言之下,感人最深。一日,王汝止出游归,先生问曰:“游何见?”对曰:“见满街人都是圣人。”先生曰:“你看满街人是圣人,满街人倒看你是圣人在。”又一日,董萝石出游而归,见先生曰:“今日见一异事。”先生曰:“何异?”对曰:“见满街人都是圣人。”先生曰:“此亦常事耳,何足为异?”盖汝止圭角未融,萝石恍见有悟,故问同答异,皆反其言而进之。洪与黄正之、张叔谦、汝中丙戌会试归,为先生道涂中讲学,有信、有不信。先生曰:“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,人见圣人来,都怕走了,如何讲得行?须做得个愚夫愚妇,方可与人讲学。”洪又言:“今日要见人品高下最易。”先生曰:“何以见之?”对曰:“先生譬如泰山在前,有不知仰者,须是无目人。”先生曰:“泰山不如平地大,平地有何可见?”先生一言翦裁,剖破终年为外好高之病,在座者莫不悚惧。【293】癸未春,邹谦之来越问学,居数日,先生送别于浮峰。是夕与希渊诸友移舟宿延寿寺,秉烛夜坐。先生慨怅不已,曰:“江涛烟柳,故人倏在百里外矣!”一友问曰:“先生何念谦之之深也?”先生曰:“曾子所谓‘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;有若无,实若虚;犯而不校’,若谦之者,良近之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