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formações:
Sinopse
- Vllsxx666 ? ! 1472 1529
Episódios
-
192-面对诽谤的态度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25/10/2018 Duração: 12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以“狂者”自喻,并不是说先生真的就是狂傲不羁,而是对之前残留的“乡愿的意思”的拨乱反正,当为则为,当止则止,一切施为皆依我之良知,不再顾忌世上诸人的闲言碎语。本讲原文:【291】薛尚谦、邹谦之、马子萃、王汝止待坐,因叹先生自征宁藩以来,天下谤议益众。请各言其故。有言先生功业势位日隆,天下忌之者日众;有言先生之学日明,故为宋儒争是非者亦日博;有言先生自南都以后,同志信从者日众,而四方排阻者日益力。先生曰:“诸君之言,信皆有之。但吾一段自知处,诸君俱未道及耳。”诸友请问。先生曰:“我在南都以前,尚有些子乡愿的意思在。我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,信手行去,更不着些覆藏。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,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。”尚谦出曰:“信得此过,方是圣人的真血脉。”
-
191-不为气所扰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23/10/2018 Duração: 14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心法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或者文字说清楚的,越精微越艰难、感觉是无法说清楚的不能执着于尚玄好奇,着意必然会导致尚玄好名的蒙蔽,必须心领神会,才是真谛。本讲原文:【288】先生曰:“用功到精处,愈着不得言语,说理愈难。若着意在精微上,全体功夫反蔽泥了。”【289】“杨慈湖不为无见,又着在无声无臭上见了。”【290】“人一日间,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,只是人不见耳。夜气清明时,无视无听,无思无作,淡然平怀,就是羲皇世界;平旦时,神清气朗,雍雍穆穆,就是尧舜世界;日中以前,礼仪交会,气象秩然,就是三代世界;日中以后,神气渐昏,往来杂扰,就是春秋战国世界;渐渐昏夜,万物寝息,景象寂寥,就是人消物尽世界。学者信得良知过,不为气所乱,便常做个羲皇以上人。”
-
190-未发和已发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15/10/2018 Duração: 14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事情没有不是从细微的兆头开始而逐渐变得显著的,圣人的思虑深远,所以能在细微的兆头开始之时就治理,普通人的见识浅陋,所以必须等到事情变得显著了然后再去补救,在兆头刚开始的时候去治理就会用力少而功效大,在事情变得显著的时候往往竭尽全力也不能补救过来。本讲原文:【286】或问“未发”“已发”。先生曰:“只缘后儒将‘未发’‘已发’分说了,只得劈头说个无‘未发’‘已发’,使人自思得之。若说有个‘已发’‘未发’,听者依旧落在后儒见解。若真见得无‘未发’‘已发’,说个有‘未发’‘已发’,原不妨,原有个‘未发’‘已发’在。”问曰:“‘未发’未尝不和,‘已发’未尝不中。譬如钟声,未扣不可谓无,既扣不可谓有。毕竟有个扣与不扣,何如?”先生曰:“未扣时原是惊天动地,既扣时也只是寂天寞地。”【287】问:“古人论性各有异同,何者乃为定论?”先生曰:“性无定体,论亦无定体。有自本体上说者,有自发用上说者,有自源头上说者,有自流弊处说者。总而言之,只是一个性,但所见有浅深尔。若执定一边,便不是了。性之本体,原是无善无恶的,发用上也原是可以为善、可以为不善的,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、一定恶的。譬如眼,有喜时的眼,有怒时的眼,直视就是看的眼,微视就是觑的眼。总而言之,只是这个眼。若见得怒时眼就说未尝有喜的眼,见得看时眼就说未尝有觑的眼,皆是执定,就知是错。孟子说性,直从源头上说来,亦是说个大概如此;荀子性恶之说,是从流弊上来,也未可尽说他不是,只是见得未精耳。众人则失了心之本体。”问:“孟子从源头上说性,要人用功在源头上明彻;荀子从流弊说性,功夫只在末流上救正,便费力了。”先生曰:“然。”
-
189-苏秦和张仪的评价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30/09/2018 Duração: 12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苏秦、张仪对心的变化处也是看的很洞悉的。在传统儒家的眼中,苏张二人一直都是被鄙弃的角色,二人立身行事,纯粹以一己之功名富贵为归依,以合纵联横之术游说当时列国,走的是极端注重现实的霸道的路子,这与儒家一贯提倡的王道之治又背道而驰。 在尔虞我诈,战事连绵的时代,维持了难得的近二十年的和平,从拯救无数生灵于刀兵之下,二人之功德也不容抹杀。 “揣摩人情”此心用正,就是“圣人之资”,用邪,虽然令人惋惜,却也仍然是“良知之妙用”。 本讲原文:【282】先生叹曰:“世间知学的人,只有这些病痛打不破,就不是‘善与人同’。”崇一曰:“这病痛只是个好高不能忘己尔。”【283】问:“良知原是中和的,如何却有过、不及?”先生曰:“知得过、不及处,就是中和。”【284】“‘所恶于上’是良知,‘毋以使下’即是致知。”【285】先生曰:“苏秦、张仪之智,也是圣人之资。后世事业文章,许多豪杰名家,只是学得仪、秦故智。仪、秦学术善揣摸人情,无一些不中人肯綮,故其说不能穷。仪、秦亦是窥见得良知妙用处,但用之于不善尔。”
-
188-学问也要点化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27/09/2018 Duração: 13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孔子删诗书定礼乐,都是帝王做的事情。做学问是从内到外,只学表现出来的东西,是从外到内了,是本末倒置的,必然是劳而无功。人往往是“慷慨赴死易,从容就义难”,好的业余爱好是一种闲暇时光涵养此心的方式,本质上,心还是需要时时“集义”的。本讲原文:【277】先生曰:“学问也要点化,但不如自家解化者,自一了百当。不然,亦点化许多不得。”【278】“孔子气魄极大,凡帝王事业无不一一理会,也只从那心上来。譬如大树有多少枝叶,也只是根本上用得培养功夫,故自然能如此,非是从枝叶上用功做得根本也。学者学孔子,不在心上用功,汲汲然去学那气魄,却倒做了。”【279】“人有过,多于过上用功,就是补甑,其流必归于文过。”【280】“今人于吃饭时,虽无一事在前,其心常役役不宁。只缘此心忙惯了,所以收摄不住。”【281】“琴瑟简编,学者不可无。盖有业以居之,心就不放。”
-
187-烝烝乂不格奸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21/09/2018 Duração: 17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《韶》乐的九章,就是舜的一本戏曲;《武》乐的九章,就是武王的一本戏曲。圣人一生的实事,都浓缩在乐中,所以有德的人听了,就知道他的尽善尽美之处或者尽美而没有尽善之处。像后世作乐,只是作一些词儿和曲调,与民俗风化没有一点儿关联,怎么能教化人民、敦厚风俗呢?现在要民俗返朴还淳,就把现在的戏曲拿来,将其中妖淫的词调全部去掉,只挑选忠臣、孝子的故事,使得愚昧无知的大众人人易懂,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化起他们的良知,这对风化有益处。本讲原文:【275】先生曰:“‘烝烝乂,不格奸’,本注说象已进进于义,不至大为奸恶。舜征庸后,象犹日以杀舜为事,何大奸恶如之!舜只是自进于乂,以乂熏烝,不去正他奸恶。凡文过掩慝,此是恶人常态,若要指摘他是非,反去激他恶性。舜初时致得象要杀己,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,此就是舜之过处。经过来,乃知功夫只在自己,不去责人,所以致得‘克谐’。此是舜‘动心忍性,增益不能’处。古人言语,俱是自家经历过来,所以说得亲切,遗之后世,曲当人情。若非自家经过,如何得他许多苦心处?”【276】先生曰:“古乐不作久矣。今之戏子,尚与古乐意思相近。”未达,请问。先生曰:“《韶》之九成,便是舜的一本戏子;《武》之九变,便是武王的一本戏子。圣人一生实事,俱播在乐中。所以有德者闻之,便知他尽善尽美与尽美未尽善处。若后世作乐,只是做些词调,于民俗风化绝无关涉,何以化民善俗!今要民俗反朴还淳,取今之戏子,将妖淫词调俱去了,只取忠臣孝子故事,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晓,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,却于风化有益,然后古乐渐次可复矣。”曰:“洪要求元声不可得,恐于古乐亦难复。”先生曰:“你说元声在何处求?”对曰:“古人制管候气,恐是求元声之法。”先生曰:“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元声,却如水底捞月,如何可得?元声只在你心上求。”曰:“心如何求?”先生曰:“古人为治,先养得人心和平,然后作乐。比如在此歌诗,你的心气和平,听者自然悦怿兴起,只此便是元声之始。《书》云‘诗言志’,志便是乐的本;‘歌永言’,歌便是作乐的本;‘声依永,律和声’,律只要和声,和声便是制律的本。何尝求之于外?”曰:“古人制候气法,是意何取?”先生曰:“古人具中和之体以作乐。我的中和原与天地之气相应,候天地之气,协凤凰之音,不过去验我的气果和否。此是成律已后事,非必待此以成律也。今要候灰管先须定至日,然至日子时恐又不准,又何处取得准来?”
-
186-父子讼狱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10/09/2018 Duração: 15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阳明引用古人事例,就是让父子二人认识到自己的不对,各自回到自己心灵的原点,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意气蒙蔽了为人父为人子的大义,勿因小怨而失大爱。本讲原文:【273】乡人有父子讼狱,请诉于先生。侍者欲阻之,先生听之。言不终辞,其父子相抱恸哭而去。柴鸣治入,问曰:“先生何言,致伊感悔之速?”先生曰:“我言舜是世间大不孝的子,瞽是世间大慈的父。”鸣治愕然,请问。先生曰:“舜常自以为大不孝,所以能孝;瞽叟常自以为大慈,所以不能慈。瞽叟只记得舜是我提孩长的,今何不曾豫悦我?不知自心已为后妻所移了,尚谓自家能慈,所以愈不能慈。舜只思父提孩我时如何爱我,今日不爱,只是我不能尽孝,日思所以不能尽孝处,所以愈能孝。及至瞽瞍底豫时,又不过复得此心原慈的本体。所以后世称舜是个古今大孝的子,瞽叟亦做成个慈父。”【274】先生曰:“孔子有鄙夫来问,未尝先有知识以应之,其心只空空而已,但叩他自知的是非两端,与之一剖决,鄙夫之心便已了然。鄙夫自知的是非,便是他本来天则,虽圣人聪明,如何可与增减得一毫?他只不能自信,夫子与之一剖决,便已竭尽无余了。若夫子与鄙夫言时,留得些子知识在,便是不能竭他的良知,道体即有二了。”
-
185-此心安处即是乐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06/09/2018 Duração: 10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人的七情能顺应自然而生发,喜怒哀乐无非是鼓畅天机,并不能动摇此心的和乐本体。过于压抑自己的情绪,对修心性并无好处本讲原文:【271】问:“乐是心之本体,不知遇大故,于哀哭时,此乐还在否?”先生曰:“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,不哭便不乐矣。虽哭,此心安处即是乐也,本体未尝有动。”【272】问:“良知一而已,文王作《彖》,周公系《爻》,孔子赞《易》,何以各自看理不同?”先生曰:“圣人何能拘得死格?大要出于良知同,便各为说何害?且如一园竹,只要同此枝节,便是大同。若拘定枝枝节节,都要高下大小一样,便非造化妙手矣。汝辈只要去培养良知,良知同更不妨有异处。汝辈若不肯用功,连笋也不曾抽得,何处去论枝节?
-
184-七情与良知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04/09/2018 Duração: 10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,这七情之中,凡是没有“过”,哪怕是怒、哀、惧、欲也都是良知之作用,一旦过了,产生了执着之心,哪怕是喜、爱之情也都是滑向了私欲。知道七情,但不可以被七情所捆绑。想完全切断七情,是违背天道自然的本讲原文:【269】问:“知譬日,欲譬云。云虽能蔽日,亦是天之一气合有的,欲亦莫非人心合有否?”先生曰:“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,谓之七情,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,但要认得良知明白。比如日光,亦不可指着方所,一隙通明,皆是日光所在。虽云雾四塞,太虚中色象可辨,亦是日光不灭处。不可以云能蔽日,教天不要生云。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,皆是良知之用,不可分别善恶,但不可有所着。七情有着,俱谓之欲,俱为良知之蔽。然才有着时,良知亦自会觉;觉即蔽去,复其体矣。此处能勘得破,方是简易透彻功夫。”【270】问:“圣人‘生知安行’是自然的,如何?有甚功夫?”先生曰:“‘知行’二字即是功夫,但有浅深难易之殊耳。良知原是精精明明的,如欲孝亲。‘生知安行’的只是依此良知实落尽孝而已;‘学知利行’者只是时时省觉,务要依此良知尽孝已;至于‘困知勉行’者,蔽锢已深,虽要依此良知去孝,又为私欲所阻,是以不能,必须加人一己百、人十己千之功,方能依此良知以尽其孝。圣人虽是‘生知安行’,然其心不敢自是,肯做‘困知勉行’的功夫。‘困知勉行’的却要思量做‘生知安行’的事,怎生成得?”
-
183-是非大规矩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31/08/2018 Duração: 16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从先天到后天,都是一气所化,由无形到有形到成万物,皆是一个种性。相同的造化原理,都在良知中,良知和先天是一气的,天地造化之初的知觉都是一致的。天本身不能违背其自身运行的规律,就人参与进来的后天的情形而言,必须遵循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,先天尚且不能违背自身所遵循的规律,更何况人呢?更何况鬼神呢?圣人、贤人、愚者三者所对应的功夫分别是“生知安行”、“学知利行”、“困知勉行”,这三种人在致知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准则——良知。圣人自不必说,贤人和愚人的为学功夫,同样是从具有辨别是非能力的良知上发轫扩充下去的。本讲原文:【266】先生曰:“‘先天而天弗违’,天即良知也;‘后天而奉天时’,良知即天也。”【267】“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,是非只是个好恶。只好恶就尽了是非,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。”又曰:“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,巧处则存乎其人。”【268】“圣人之知,如青天之日,贤人如浮云天日,愚人如阴霾天日。虽有昏明不同,其能辨黑白则一。虽昏黑夜里,亦影影见得黑白,就是日之余光未尽处。困学功夫,亦只从这点明处精察去耳。”
-
182-克己复礼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28/08/2018 Duração: 16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“力”发动了巧。只说“力”而不说“巧”,这种“力”是没有任何意义的。“巧”和“力”本质上是同一个事物的两种属性。“三子”和孔子的区别,只是在份量上的不同,但是在纯乎天理方面,和孔子相比是毫不逊色的。成色是否精纯,其操之在我,可以力学而致,份量之多寡,则委之在天,不必强求。本讲原文:【264】问:“‘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’,朱子作效验说,如何?”先生曰:“圣贤只是为己之学,重功夫不重效验。仁者以万物为一体,不能一体,只是己私未忘。全得仁体,则天下皆归于吾仁,就是‘八荒皆在我闼’意。天下皆与,其仁亦在其中。如‘在邦无怨,在家无怨’,亦只是自家不怨,如‘不怨天,不尤人’之意。然家邦无怨,于我亦在其中,但所重不在此。”【265】问:“孟子‘巧、力、圣、智’之说,朱子云‘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’,何如?”先生曰:“三子固有力,亦有巧。巧、力实非两事,巧亦只在用力处,力而不巧,亦是徒力。三子譬如射:一能步箭,一能马箭,一能远箭。他射得到俱谓之力,中处俱可谓之巧。但步不能马,马不能远,各有所长,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处。孔子则三者皆长。然孔子之和只到得柳下惠而极,清只到得伯夷而极,任只到得伊尹而极,何曾加得些子?若谓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,则其力反过孔子了。巧、力只是发明圣、知之义,若识得圣、知本体是何物,便自了然。”
-
181-无知无不知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23/08/2018 Duração: 14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聪明睿智原本是人人都有的,只需要个良知而已。人只要坚定按良知指引行去,自然会囊括万事万物而没有遗漏。普通人和圣人的惟一区别就在于一个不能致自己良知,一个能致自己的良知。孔子和周公之用心都没有出离“天理”,即便是在谋划将来的事情或者远方的事情,也是没有出乎“致良知”的范畴。反之,哪怕你心中所思所虑都是眼下手边的具体事物,但是如果没有遵循“天理”,而是不着边际去思考,依然是“将迎”之心。本讲原文:【261】先生曰:“无知无不知,本体原是如此。譬如日未尝有心照物,而自无物不照。无照无不照,原是日的本体。良知本无知,今却要有知;本无不知,今却疑有不知。只是信不及耳。”【262】先生曰:“‘惟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’,旧看何等玄妙,今看来原是人人自有的。耳原是聪,目原是明,心思原是睿知。圣人只是一能之尔,能处正是良知。众人不能,只是个不致知。何等明白简易!”【263】问:“孔子所谓‘远虑’,周公‘夜以继日’,与‘将迎’不同。何如?”先生曰:“‘远虑’不是茫茫荡荡去思虑,只是要存这天理。天理在人心,亘古亘今,无有终始。天理即是良知,千思万虑,只是要致良知。良知愈思愈精明,若不精思,漫然随事应去,良知便粗了。若只着在事上茫茫荡荡去思,教做远虑,便不免有毁誉、得丧、人欲搀入其中,就是‘将迎’了。周公终夜以思,只是‘戒慎不睹,恐惧不闻’的功夫。见得时,其气象与‘将迎’自别。”
-
180-至诚前知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21/08/2018 Duração: 14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“祸福之来,虽圣人有所不免。”过去的无非是一堆已经死去的灰烬,未来的无非是一片模糊难辨的混沌。良知无法脱离于当下。就当下良知所展现的内容,对的就做去,错的就克治掉,不要发愁不能预知未来会让你“吃亏”这种事情,等到你真的觉得目前所展现的良知“不够你用了”,你再去考虑“前知”这种事也不迟,但是这样一路做下来,你会惊喜地发现,终生也不会出现良知“不够用”这种情况。现实的情况是,许多人终身受制于“前知”或者“往事”的困扰,也就终生不能践行“致良知”的大道。本讲原文:【259】一友问功夫不切。先生曰:“学问功夫,我已曾一句道尽。如何今日转说转远,都不着根?”对曰:“致良知盖闻教矣,然亦须讲明。”先生曰:“既知致良知,又何可讲明?良知本是明白,实落用功便是。不肯用功,只在语言上转说转糊涂。”曰:“正求讲明致之之功。”先生曰:“此亦须你自家求,我亦无别法可道。昔有禅师,人来问法,只把麈尾提起。一日,其徒将其麈尾藏过,试他如何设法。禅师寻麈尾不见,又只空手提起。我这个良知就是设法的麈尾,舍了这个,有何可提得?”少间,又一友请问功夫切要。先生旁顾曰:“我麈尾安在?”一时在坐者皆跃然。【260】或问至诚前知。 先生曰:“诚是实理,只是一个良知。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,其萌动处就是几,诚神几曰圣人。圣人不贵前知,祸福之来,虽圣人有所不免。圣人只是知几,遇变而通耳。良知无前后,只知得见在的几,便是一了百了。若有个前知的心,就是私心,就有趋避利害的意。邵子必于前知,终是利害心未尽处。”
-
179-心学医人的方子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15/08/2018 Duração: 14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心性修炼的办法:引入好名好色好货的念头,用克制功夫练习。如同道家的入妄破妄。为学要踏踏实实,才能在逆境中站稳。本讲原文:【258】一友问:“欲于静坐时,将好名、好色、好货等根逐一搜寻,扫除廓清,恐是剜肉做疮否?”先生正色曰:“这是我医人的方子,真是去得人病根。更有大本事人,过了十数年亦还用得着。你如不用,且放起,不要作坏我的方子!”是友愧谢。少间曰:“此量非你事,必吾门稍知意思者,为此说以误汝。”在坐者皆悚然。
-
178-人的生死念头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10/08/2018 Duração: 12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孟子曰:“尽其心者,知其性也。知其性,则知天矣。存其心,养其性,所以事天也。夭寿不贰,修身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。”圣人是不屑于声色、名利和嗜好、良知是有大小先后分别的。真正的看破生死才算是尽性至命之学, 当生则生当死则死,来去从容。本讲原文:【256】又曰:“目无体,以万物之色为体;耳无体,以万物之声为体;鼻无体,以万物之臭为体;口无体,以万物之味为体;心无体,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。” 【257】问“夭寿不贰。” 先生曰:“学问功夫,于一切声利嗜好,俱能脱落殆尽,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,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。人于生死念头,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,故不易去,若于此处见得破,透得过,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,方是尽性至命之学。”
-
177-道理自有厚薄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06/08/2018 Duração: 14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本来应该看重的,反而看轻了;本来应该看轻的,反而看重了,这样本末倒置把身修好的是没有的。本讲原文:【255】问:“大人与物同体,如何《大学》又说个厚薄?” 先生曰:“惟是道理自有厚薄。比如身是一体,把手足捍头目,岂是偏要薄手足?其道理合如此。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,把草木去养禽兽,又忍得?人与禽兽同是爱的,宰禽兽以养亲,与供祭祀,燕宾客,心又忍得?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,如箪食豆羹,得则生,不得则死,不能两全,宁救至亲,不救路人,心又忍得?这是道理合该如此。及至吾身与至亲,更不得分别彼此厚薄。盖以仁民爱物皆从此出,此处可忍,更无所不忍矣。《大学》所谓厚薄,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,不可逾越,此便谓之义;顺这个条理,便谓之礼;知此条理,便谓之智;终始是这个条理,便谓之信。”
-
176-岩中花树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03/08/2018 Duração: 10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万事万物皆因其在人心上的感觉而产生意义,此谓“心即理”本讲原文:【253】朱本思问:“人有虚灵,方有良知。若草木瓦石之类,亦有良知否?”先生曰:“人的良知,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。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,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。岂惟草木瓦石为然?天地无人的良知,亦不可为天地矣。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,其发窍之最精处,是人心一点灵明,风雨露雷,日月星辰,禽兽草木,山川土石,与人原只一体。故五谷、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,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,只为同此一气,故能相通耳。”【254】先生游南镇。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:“天下无心外之物,如此花树,在深山中自开自落,于我心亦何相关?”先生曰:“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。你来看此花时,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,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。”
-
175-浩然之气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01/08/2018 Duração: 10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良知是分体用的,性之无善无恶即是体,发之于情便是用,此时用之于物便可分辨物之善恶。良知是一个整体,无分内外,告子执其一端,令学者陷入义袭之中,偏离了真正的学问本讲原文:【251】先生曰:“孟子不动心与告子不动心,所异只在毫厘间。告子只在不动心上着功,孟子便直从此心原不动处分晓。心之本体原是不动的,只为所行有不合义便动了。孟子不论心之动与不动,只是‘集义’,所行无不是义,此心自然无可动处。若告子只要此心不动,便是把捉此心,将他生生不息之根反阻桡了,此非徒无益,而又害之。孟子‘集义’工夫,自是养得充满,并无馁歉,自是纵横自在,活泼泼地,此便是浩然之气。”【252】又曰:“告子病源,从性无善无不善上见来。性无善无不善,虽如此说,亦无大差。但告子执定看了,便有个无善无不善的性在内。有善有恶,又在物感上看,便有个物在外。却做两边看了,便会差。无善无不善,性原是如此。悟得及时,只此一句便尽了,更无有内外之间。告子见一个性在内,见一个物在外,便见他于性有未透彻处。”
-
174-同德和异端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30/07/2018 Duração: 09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用愚夫愚妇之良知作为检测同德和异端的标准,还是为了突出强调此良知人人具有,不假外求。本讲原文:【249】或问:“释氏亦务养心,然要之不可以治天下,何也?”先生曰:“吾儒养心,未尝离却事物,只顺其天,则自然就是功夫。释氏却要尽绝事物,把心看做幻相,渐入虚寂去了。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,所以不可治天下。”【250】或问异端。先生曰:“与愚夫愚妇同的,是谓同德;与愚夫愚妇异的,是谓异端。”
-
173-良知和万物的关系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27/07/2018 Duração: 10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“心(良知)”与“物(万物)”的关系:“日月风雷、山川民物”是对世间万物的统称,“圣人只是顺其良知之用”,就是“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”,人按照良知就是依从客观规律。客观规律是一种本然之理,世上一切的客观规律,唯有通过致良知的方式才能让本然之理为我所用,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着力点也都脱离不了这层意思。所以,“良知”是贯通“心”与“物(此物指外物)”的桥梁,而“致良知”就是通过这个桥梁将“心”和“物”连接为一体,使得万物皆不出“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”。本讲原文:【248】先生曰:“仙家说到‘虚’,圣人岂能‘虚’上加得一毫‘实’?佛氏说到‘无’,圣人岂能‘无’上加得一毫‘有’?但仙家说‘虚’从养生上来,佛氏说‘无’从出离生死苦海上来。却于本上加却这些子意思在,便不是他‘虚’‘无’的本色了,便于本体有障碍。圣人只是还他良知的本色,更不着些子意在。良知之‘虚’便是天之太虚,良知之‘无’便是太虚之无形。日、月、风、雷、山、川、民、物,凡有貌象形色,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,未尝作得天的障碍。圣人只是顺其良知之发用,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,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,能作得障碍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