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formações:
Sinopse
- Vllsxx666 ? ! 1472 1529
Episódios
-
072-意的体用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18/12/2017 Duração: 14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“即物穷理”是把物理放在了首要位置,使心和物脱节,阳明先生认为“格物”就是“致知明德”,格物正是穷理,只是此理不单在外,更重要的是在于心,心即理,做学问的根本不在外,而在内。本讲原文:【138】来书云:“教人以致知、明德,而戒其即物穷理,诚使昏暗之士,深居端坐,不闻教告,遂能至于知致而德明乎?纵令静而有觉,稍悟本性,则亦定慧无用之见。果能知古今,达事变而致用于天下国家之实否乎?其曰:‘知者意之体,物者意之用’,‘格物如格君心之非之格’。 语虽超悟,独得不踵陈见,抑恐于道未相吻合?” 区区论致知格物,正所以穷理,未尝戒人穷理,使之深居端坐而一无所事也。若谓即物穷理,如前所云务外而遗内者,则有所不可耳。昏暗之士,果能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,以致其本然之良知,则虽愚必明,虽柔必强。大本立而达道行,九经之属,可一以贯之而无遗矣。尚何患其无致用之实乎?彼顽空虚静之徒,正惟不能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,以致其本然之良知,而遗弃伦理,寂灭虚无以为常,是以要之不可以治家国天下。孰谓圣人穷理尽性之学,而亦有是弊哉?心者,身之主也,而心之虚灵明觉,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。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,谓之意。有知而后有意,无知则无意矣。知非意之体乎?意之所用,必有其物,物即事也。如意用于事亲,即事亲为一物,意用于治民,即治民为一物,意用于读书,即读书为一物,意用于听讼,即听讼为一物。凡意之所用,无有无物者。有是意即有是物,无是意即无是物矣。物非意之用乎?
-
071-穷理与良知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15/12/2017 Duração: 17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南怀瑾先生说:学问不是文学,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;知识渊博,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;至于学问,哪怕不认识一个字,也可能有学问——做人好,做事对,绝对的好,绝对的对,这就是学问。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,我们把整部《论语》研究完了,就知道孔子讲究做人做事,如何完成做一个人。《中庸》的“博学之、审问之、慎思之、明辨之、笃行之”,都是为了圆满一个学,而学是在行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。学问思辨笃之功,最终穷理于心之良知。本讲原文:【137】来书云:“人之心体,本无不明,而气拘物蔽,鲜有不昏。非学、问、思、辨以明天下之理,则善恶之机,真妄之辨,不能自觉,任情恣意,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。” 此段大略似是而非,盖承沿旧说之弊,不可以不辨也。夫学、问、思、辨、行皆所以为学,未有学而不行者也。如言学孝,则必服劳奉养,躬身孝道,然后谓之学。岂徒悬空口耳讲说,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?学射则必张弓挟矢,引满中的。学书则必伸纸执笔,操觚染翰。尽天下之学,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。则学之始,固已即是行矣。笃者,敦实笃厚之意。已行矣,而敦笃其行,不息其功之谓尔。盖学之不能以无疑,则有问,问即学也,即行也。又不能无疑,则有思,思即学也,即行也。又不能无疑,则有辨,辨即学也,即行也。辨既明矣,思既慎矣,问既审矣,学既能矣,又从而不息其功焉,斯之谓笃行。非谓学问思辨之后,而始措之于行也。是故以求能其事而言谓之学,以求解其惑而言谓之问,以求通其说而言谓之思,以求精其察而言谓之辨,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。盖析其功而言则有五,合其事而言则一而已。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,知行并进之功,所以异于后世之说者,正在于是。今吾子特举学、问、思、辨以穷天下之理,而不及笃行,是专以学、问、思、辨为知,而谓穷理为无行也已。天下岂有不行而学者邪?岂有不行而遂可谓之穷理者邪?明道云:“只穷理,便尽性至命。”故必仁极仁而后谓之能穷仁之理,义极义而后谓之能穷义之理。仁极仁则尽仁之性矣,义极义则尽义之性矣。学至于穷理至矣,而尚未措之于行,天下宁有是邪?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,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。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,则知知行之合一并进,而不可以分为两节事矣。夫万事万物之理,不外于吾心。而必曰穷天下之理,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,而必外求天下之广,以裨补增益之,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。夫学、问、思、辨、笃行之功,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,而扩充之极,至
-
070-事物进退应对是否合理的依据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14/12/2017 Duração: 12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阳明先生说即物穷理是玩物丧志,根本的意思是从心而论,任何事物都是重要性排名的问题。修身之道,如果良知不在排在第一位,自然是修偏了。也就是心即理的根本。本讲原文:【136】来书云:“闻语学者,乃谓即物穷理之说亦是玩物丧志,又取其厌繁就约涵养本原数说标示学者,指为晚年定论,此亦恐非?”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,在即物而穷其理也。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。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,析心与之理为二矣。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,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也。求孝之理于其亲,则孝之理其果在于吾之心邪?抑果在于亲之身邪?假而果在于亲之身,则亲没之后,吾心遂无孝之理欤?见孺子之入井,必有恻隐之理。是恻隐之理果在于孺子之身欤?抑在于吾心之良知欤?其或不可以从之于井欤?其或可以手而援之欤?是皆所谓理也。是果在于孺子身欤?抑果出于吾心之良知欤?以是例之,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皆然,是可以知析心与理为二之非矣。夫析心与理而为二,此告于义外之说,孟子之所深辟也。 务外遗内,博而寡要,吾子既已知之矣,是果何谓而然哉?谓之玩物丧志,尚犹以为不可欤?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,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。吾心之良知,即所谓天理也。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,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。致吾心之良知者,致知也。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,格物也。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。合心与理而为一,则凡区区前之所云,与朱子晚年之论,皆可以不言而喻矣。
-
069-夭寿不二修身以俟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13/12/2017 Duração: 09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尽心知性是圣人的境界,存心养性是贤人的境界,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一般学者的境界,我们绝大部分人是一般人的境界,我们该如何修身呢?本讲原文:至于“夭寿不二”,则与存其心者又有间矣。存其心者虽未能尽其心,固已一心于为善,时有不存,则存之而已。今使之“夭寿不二”,是犹以夭寿二其心者也。犹以夭寿二其心,是其为善之心犹未能一也,存之尚有所未可,而何尽之可云乎?今且使之不以夭寿二其为善之心,若曰死生夭寿皆有定命,吾但一心于为善,修吾之身以俟天命而已,是其平日尚未知有天命也。事天虽与天为二,然已真知天命之所在,但惟恭敬奉承之而已耳。若俟之云者,则尚未能真知天命之所在,犹有所俟者也,故曰“所以立命”。立者“创立”之“立”,如“立德”、“立言”、“立功”、“立名”之类。凡言立者,皆是昔未尝有而今始建立之谓,孔子所谓“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”者也。故曰:此困知勉行,学者之事也。今以“尽心、知性、知天”为格物致知,使初学之士尚未能不二其心者,而遽责之以圣人之生知安行之事,如捕风捉影,茫然莫知所措其心,几何而不至于“率天下而路”也?今世致知格物之弊,亦居然可见矣。吾子所谓务外遗内,博而寡要者,无乃亦是过欤?此学问最紧要处,于此而差,将无往而不差矣。此鄙人之所以冒天下之非笑,忘其身之陷于罪戮,呶呶其言有不容已者也。
-
068-尽心知性的真相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12/12/2017 Duração: 11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尽心知性知天是圣人达到的水平,格物致知是初学者的层次,二者怎么可以混为一谈?本讲原文:【135】来书云:“所释《大学》古本,谓致其本体之知,此固孟子尽心之旨。朱子亦以虚灵知觉为此心之量。然尽心由于知性,致知在于格物。” ‘尽心由于知性,致知在于格物’,此语然矣。然而推本吾子之意,则其所以为是语者,尚有未明也。朱子以“尽心、知性、知天”为格物、知致,以“存心、养性、事天”为诚意、正心、修身,以“夭寿不二、修身以俟”为知至、仁尽,圣人之事。若鄙人之见,则与朱子正相反矣。夫“尽心、知性、知天”者,生知安行,圣人之事也;“存心、养性、事天”者,学知利行,贤人之事也;“夭寿不二、修身以俟”者,困知勉行,学者之事也。岂可专以“尽心知性”为知,“存心养性”为行乎? 吾子骤闻此言,必又以为大骇矣。然其间实无可疑者,一为吾子言之。夫心之体,性也;性之原,天也。能尽其心,是能尽其性矣。《中庸》云:“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。”又云:“知天地之化育,质诸鬼神而无疑,知天也。”此惟圣人而后能然。故曰:此生知安行,圣人之事也。存其心者,未能尽其心者也,故须加存之之功;必存之既久,不待于存而自无不存,然后可以进而言尽。盖“知天”之“知”,如“知州”、“知县”之“知”,知州则一州之事皆己事也,知县则一县之事皆己事也,是与天为一者也。“事天”则如子之事父,臣之事君,犹与天为二也。天之所以命于我者,心也,性也,吾但存之而不敢失,养之而不敢害,如“父母全而生之,子全而归之”者也。故曰:此学知利行,贤人之事也。
-
067-知行并进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11/12/2017 Duração: 13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事理上如何才得当,其实都是由内心所发,专注于探求本心,不顾事物的道理,本身就是脱节了。事事物物的道理的根本在于心,从心里求,知行合一,才是圣学知行合一的本意。本讲原文:【134】来书云:“真知即所以为行,不行不足谓之知。此为学者吃紧立教,俾务躬行则可。若真谓行即是知,恐其专求本心,遂遗物理,必有暗而不达之处,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?”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,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。知行工夫,本不可离。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,失却知行本体,故有合一并进之说。真知即所以为行,不行不足谓之知。即如来书所云知食乃食等说可见,前已略言之矣。此虽吃紧救弊而发,然知行之体本来如是,非以己意抑扬其间,姑为是说,以苟一时之效者也。专求本心,遂遗物理,此盖失其本心者也。夫物理不外于吾心,外吾心而求物理,无物理矣。遗物理而求吾心,吾心又何物邪?心之体,性也,性即理也。故有孝亲之心,即有孝之理;无孝亲之心,即无孝之理矣。有忠君之心,即有忠君之理;无忠君之心,即无忠君之理矣。理岂外于吾心邪?晦庵谓“人之所以为学者,心与理而已。心虽主乎一身,而实管乎天下之理。理虽散在万事,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。”是其一分一合之间,而未免已启学者心、理为二之弊。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,遂遗物理之患。正由不知心即理耳。夫外心以求物理,是以有暗而不达之处。此告子义外之说,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也。心一而已,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,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,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。不可外心以求仁,不可外心以求义,独可外心以求理乎?外心以求理,此知行之所以二也。求理于吾心,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,吾子又何疑乎?
-
066-知行的顺序关系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08/12/2017 Duração: 10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心学的修养是一个“是多少次第,多少积累在,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”的过程。这正是心学和禅学最大的区别之处,凡是企图用偷懒的方式妄谈什么“明心见性”,而舍弃一步一个脚印的修行过程,其实都已经不是阳明心学的原本宗旨。本讲原文:【133】来书云:“所喻知行并进,不宜分别前后,即《中庸》‘尊德性而道问学’之功,交养互发,内外本末,一以贯之之道。然工夫次第,不能无先后之差。如知食乃食,知汤乃饮,知衣乃服,知路乃行,未有不见是物,先有是事。此亦毫厘倏忽之间,非谓有等今日知之,而明日乃行也。” 曰:既云“交养互发,内外本末,一以贯之”,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。又云“工夫次第,不能无先后之差。”无乃自相矛盾已乎?知食乃食等说,此尤明白易见。但吾子为近闻障蔽,自不察耳。夫人必有欲食之心,然后知食,欲食之心即是意,即是行之始矣。食味之美恶,必待入口而后知,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?必有欲行之心,然后知路,欲行之心即是意,即是行之始矣。路歧之险夷,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,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?知汤乃饮,知衣乃服,以此例之,皆无可疑。若如吾子之喻,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。吾子又谓“此亦毫厘倏忽之间,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,而明日乃行也。”是亦察之尚有未精。然就如吾子之说,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,亦自断无可疑矣。
-
065-心学和禅学的异同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07/12/2017 Duração: 13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心学的修养是一个“是多少次第,多少积累在,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”的过程。这正是心学和禅学最大的区别之处,凡是企图用偷懒的方式妄谈什么“明心见性”,而舍弃一步一个脚印的修行过程,其实都已经不是阳明心学的原本宗旨。本讲原文:【131】来书云:“近时学者,务外遗内,博而寡要。故先生特倡‘诚意’一义,针砭膏肓(huang),诚大惠也!” 曰:吾子洞见时弊如此矣,亦将何以救之乎?然则鄙人之心,吾子固已一句道尽,复何言哉?复何言哉?若诚意之说,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,但近世学者乃作第二义看,故稍与提掇(duo)紧要出来,非鄙人所能特倡也。【132】来书云:“但恐立说太高,用功太捷,后生师传,影响谬误,未免坠于佛氏明心见性、定慧顿悟之机,无怪闻者见疑。”曰:区区格、致、诚、正之说,是就学者本心、日用事为间,体究践履,实地用功,是多少次第、多少积累在!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。闻者本无求为圣人之志,又未尝讲究其祥,遂以见疑,亦无足怪。若吾子之高明,自当一语之下便了然矣,乃亦谓立说太高,用功太捷,何邪?
-
064-传习录中篇序文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06/12/2017 Duração: 10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本讲简介:关于《传习录》中篇,主要是书信体为主,其中关于知行本来面目的著述最详细的是给顾东桥、周道通、陆原静、欧阳崇一的四封信;关于格物为学和具体修身方面最详细的是给罗整庵的信。先生一生正儒学孔孟之正统,重开儒学之门,免去世间学问流于功利,其济世之苦心实在可敬可叹。本讲原文: 德洪曰:昔南元善刻《传习录》于越,凡二册。下册摘录先师手书,凡八篇。其答徐成之二书,吾师自谓“天下是朱非陆,论定既久,一旦反之为难”。二书姑为调停两可之说,使人自思得之。故元善录为下册之首者,意亦以是欤!今朱、陆之辨明于天下久矣。洪刻先师《文录》,置二书于外集者,示未全也,故今不复录。其余指知行之本体,莫详于答人论学与答周道通、陆清伯、欧阳崇一四书。而谓格物为学者用力日可见之地,莫详于答罗整庵一书。平生冒天下之非诋推陷,万死一生,遑遑然不忘讲学。惟恐吾人不闻斯道,流于功利机智以日堕于夷狄禽兽而不觉。其一体同物之心, 终身,至于毙而后已。此孔孟以来贤圣苦心,虽门人子弟未足以慰其情也。是情也,莫见于答聂文蔚之第一书。此皆仍元善所录之旧。而揭“必有事焉”即“致良知”功夫,明白简切,使人言下即得入手,此又莫详于答文蔚之第二书,故增录之。元善当时汹汹,乃能以身明斯道,卒至遭奸被斥,油油然惟以此生得闻斯学为庆,而绝无有纤芥愤郁不平之气。斯录之刻,人见其有功于同志甚大,而不知其处时之甚艰也。今所去取,裁之时义则然,非忍有所加损于其间也。
-
063-治大国的根本是什么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28/11/2017 Duração: 13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颜回问孔子治国之道,孔子比较了解颜回的能力,觉得颜回在治理国家的大方向上没什么大问题,就从根枝末节的方面给颜回一点提点。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,对症下药的教学方法,而朱熹完全没有看懂孔圣人的原意,结果错解。围绕《大学》中的“格物”、“致知”和“明明德”的座次问题,剥去那些围绕新本旧本的考证式讨论,阳明先生这里强调的依然是修心要以“诚意”为主,而不是以格一个个外物的“理”作为功夫的主要着力处。
-
062-率性之谓道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27/11/2017 Duração: 12min率性之谓道,这个率性就是“诚”,这个过程就是教,所以“率性”和“修道”之间有这样一个关系,人能修道,且不能违于道,以复其性之本体,而能率性,才是教育的根本。
-
061-生死之道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25/11/2017 Duração: 10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想知道梨子的滋味,只有自己尝一尝,真正的知行合一正是如此。关于生死之道,人是有灵魂的,生的时候是灵魂主宰,死的时候也是灵魂主宰。生的时候心体光明,死后灵魂自然光明。如同昼夜的循环变化,白天念念心存天理,晚上自然心存天理。
-
060-儒学的妙处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24/11/2017 Duração: 11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儒道释是修身人常讲的话题,在修心性方面,三家区别并不大,但在入世的角度,儒家明显要好一些,儒家看似平实简单,其实圣人把真正的学问体现在生活的每一处,日常伦常中处处见道。
-
059-为己之心的解析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23/11/2017 Duração: 13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私欲难克的根本原因是没有‘为己之心’,这个为己的‘己’有两层含义,一是躯壳上的己和真正的己,照顾好躯壳上的己只是为己的初步,为己的根本是照顾好本心,也就是真己所在之处。只有如此,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克己。
-
058-有让自己圆满的心才能克服私欲-传习录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22/11/2017 Duração: 12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诚意是正心的根本,戒惧慎独的根本是心有敬畏,并且此心不可间断,自朝至暮,自少至老,若要无念,便会流入顽空。看人或者事情的时候,不可吹毛求疵,亦不可一棍子打死。
-
057诚意与正心的关系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21/11/2017 Duração: 11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大学八条目: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。学工夫有深浅不同的阶段,一开始我们先懂得什么是善,有进步之后再知道什么是无善无恶,正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初学者不偏离心之本体。
-
056居敬,穷理之辩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
20/11/2017 Duração: 16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对内在观照有所得的人,透过自己的实际修行看到真相,直指根本;纸上谈兵的人,看不到本源,受困于文字,致使学问支离破碎,不得其门而入的结果,就是越努力越偏,实在是遗憾。
-
055孔圣人褒赞颜回的真相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修炼
18/11/2017 Duração: 15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孔子一直对颜回褒奖有加,对别人则很例外。根本原因在于修圣学的成就不在于学识是否广博,能够存心养性才是真功夫。颜回在情绪中收放自如,不迁怒,不贰过,养一身浩然正气。立志专一,只管努力做好,,生命自然光明。
-
054学而时习之的真意-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修炼
17/11/2017 Duração: 12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‘学而时习之’出自论语,那么我们该和先觉学习什么呢?是去效法先觉的言行,思想吗?
-
053-圣学根本在‘纯度’传习录-通俗讲解-王阳明心学修炼
16/11/2017 Duração: 16min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:llsxx666修圣学的根本在于心的纯度,心中一旦起了分别就会流入功利。这个纯度指的是在心上去人欲,存天理才是根本。人欲除尽,天良自现。再小的千足金要好过巨大分量的杂质堆砌。